赣市府办发〔2017〕69号
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
各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,市政府各部门,市属、驻市各单位:
经市政府同意,现将《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(2017-2025年)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执行。
2017年12月11日
(此件主动公开)
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
(2017-2025年)
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、市关于加快发展、推动开放升级的决策部署,科学谋划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工作,加快推进赣州市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,打造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“新样板”,依据《江西省开放型经济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和《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(2016-2020)规划纲要》,特制定《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(2017-2025年)》。
一、发展基础
(一)“十二五”以来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
1.招商引资稳步增长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赣州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.4%,2016年达到15.15亿美元;实际引进5000万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.74%和16.58%,2016年分别达到676.75亿元和610.83亿元。在引进项目资金总规模继续攀升的同时,项目质量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2.对外贸易量质齐升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赣州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.7%,2016年达到41.12亿美元;其中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7.22%,在2014年迈上30亿美元的历史性新台阶,2016年达到33.91亿美元。在出口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,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,主体队伍不断壮大,贸易伙伴不断增加,贸易质量全面提升。
3.外经合作加速推进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赣州市积极实施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战略,双管齐下,效果明显。尤其在对外直接投资(非金融类)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方面实现了新突破。截至2016年底,全市有对外投资企业33家,对外直接投资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均突破1亿美元大关,具备对外劳务合作业务资质、对外工程承包资质的企业共5家,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。
4.开放平台得到夯实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龙南、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升格为国家级,赣州市被商务部、人社部、海关总署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,赣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获批,赣州综合保税区作为江西省首个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并通关运营,全国首个出口脐橙质量安全示范区落户安远县。赣州成为中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、最全的设区市,为促进赣州乃至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5.口岸建设快速发展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赣州口岸平台的设立和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。赣州铁路口岸获准成为全国第八个临时对外开放口岸,全国内陆口岸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挂牌运行,赣州机场设立航空口岸正式列入国家口岸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,龙南保税物流中心(B型)、瑞金陆路口岸作业区获批设立并开工建设。赣州至厦门、深圳铁海联运快速货运班列开通运行,赣欧(亚)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双向开行,经深圳盐田、蛇口和满洲里口岸入境的进口木材实现了口岸直通,为把我市打造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和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据统计,我市本地发运的国际集装箱由2011年的12945重标箱增加到2016年的27511重标箱,货重由2011年的9.35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8.2万吨,年均分别增长16.3%、14.2%。
专栏1:“十二五”以来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|
|||
指标名称 |
单位 |
完成情况 |
|
2016年完成值 |
年均增长 |
||
实际利用外资 |
亿美元 |
15.15 |
10.4% |
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|
亿 元 |
676.75 |
20.75% |
外贸进出口 |
亿美元 |
41.12 |
16.7% |
外贸出口 |
亿美元 |
33.91 |
17.22% |
对外直接投资 |
万美元 |
1688 |
25.5% |
口岸货运量 |
重标箱 |
27511 |
16.3% |
万 吨 |
18.2 |
14.2% |
(二)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
1.开放型经济总体规模较小。2016年,赣州市外贸进出口排名全省第五,位列南昌、九江、吉安、上饶之后,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只有10.2%,仅有排名第一(南昌)的43.7%。2016年赣州市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14.5%,较南昌相差近一半。招商引资引进龙头带动型的重大项目较少,产业层次偏低,带动能力不强,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多。
2.开放型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较低。从2016年全市经济指标运行情况来看,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,外贸依存度仅为12.3%,低于全省平均值2个百分点,利用外资占比仅为4.6%,开放型经济在GDP中占比较低。
3.外贸外经后劲不足。外贸出口缺乏新增长点,外向型大项目和国际知名品牌少,市内省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具有较大差距。企业“走出去”规模小、实力弱,风险防范能力不强,市场的开拓能力较差。
4.开放平台建设有待加强。开放平台数量众多但效益不高。龙南经开区、瑞金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、全省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靠后。赣州综合保税区作为江西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功能还不够完善。口岸设施、体制机制、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,物流成本偏高。
二、规划总则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积极对接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,围绕打造“一带一路”重要节点城市和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,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坚持解放思想,内外兼修,北上南下,突出打好“六大攻坚战”,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为引领,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,增强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,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,推动开放平台创新发展,积极构建“一核两翼”开放合作新格局,全面提升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,为打好攻坚战、同步奔小康作出更大贡献。
(二)基本原则
1.坚持创新发展。以创新驱动开放,通过不断加强理念创新、政策创新、体制创新、平台创新、服务创新,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,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、新局面。以创新为动力,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从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,从低成本传统优势向综合竞争力优势转变。
2.坚持开放发展。充分发挥赣州市区位优势,加强开放平台建设,构建开放大通道,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,深度融入“长珠闽”经济板块,努力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,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,不断提升赣州市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。
3.坚持统筹发展。合理配置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源,推动各县(市、区)和国家级开发区充分利用本地园区和产业基础,形成各具优势、融合互动、多点支撑、竞相发展的区域开放板块。更加注重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,实现开放型经济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、加速转型升级协同推进。
(三)发展目标
1.招商引资:坚持总量与质量效益并重,保持招商引资规模稳定增长,优化引资结构、提高引资质量、增强引资效益。
——到2020年,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.59亿美元,年均增长9%左右;到2025年达到32.01亿美元,年均增长8%左右。全市引进省外项目资金达到990亿元,年均增长10%左右;到2025年达到1400亿元,年均增长9%左右。
——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升,到2025年,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以上,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0个以上,累计引进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0个以上,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。
2.对外贸易:外贸发展方式有效转变,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,外贸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。
——到2020年,全市外贸出口实现43亿美元,年均增长5%左右;到2025年,全市外贸出口实现49.8亿美元,年均增长3%左右。
——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。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,提高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在全市外贸出口中的比重,占比逐步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。
——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,以新能源汽车、稀有金属、电子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%左右,占比达到15%左右。
——创新外贸增长方式。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平台、服务外包等新的外贸增长点,争取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6%,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20%。
3.对外经济技术合作:紧紧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,“走出去”的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。全市对外直接投资保持稳定增长,企业对外投资的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完善。
——到2020年,全市对外直接投资实现稳定增长,达到2500万美元,到2025年达到4000万美元。
4.口岸建设:把赣州口岸打造成为内陆一流口岸。与全省同步建立跨部门、跨区域的大通关协作机制,全面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、监管互认、执法互助。
——到2020年,力争实现赣州机场对外开放,全市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实现年均增长45%以上,航空口岸当年旅客吞吐量6.0万人次以上。到2025年,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实现年均增长20%以上,航空口岸当年旅客吞吐量20万人次以上。
专栏2:2017-2025年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|
||||||
类 别 |
指 标 |
2016年 |
2020年 |
年均增幅 |
2025年 |
年均增幅 |
招商 引资 |
利用外资(亿美元) |
15.15 |
21.59 |
9%左右 |
32.01 |
8%左右 |
利用省外资金(亿元) |
676.75 |
990 |
10%左右 |
1400 |
9%左右 |
|
对外 贸易 |
出口总额(亿美元) |
33.91 |
41 |
5% 左右 |
47.5 |
3%左右 |
对外 合作 |
对外直接投资(万美元) |
1688 |
2500 |
保持稳定增长 |
4000 |
保持稳定增长 |
口岸 发展 |
口岸货运量(重标箱) |
27511 |
121600 |
45%左右 |
302600 |
20%左右 |
口岸货运量(万吨) |
18.2 |
80.5 |
45%左右 |
200.3 |
20%左右 |
三、发展重点
(一)构筑区域合作新格局
1.着力打造“一带一路”重要节点城市
推动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,完善多层次、多渠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,密切双边高层会晤与友好往来,提升合作水平。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促进机构、行业协会、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,促进赣州市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信息交流,协调推进项目合作。推动与沿线国家或城市建立经贸合作长效机制,建立经贸合作项目数据库。加强信息交流共享,建立与沿线国家和城市官方信息交流平台,实时发布经贸、文化交流等信息。加强与重庆、成都等国内节点城市的对接协作,集并赣粤闽湘四省及周边地区的产品出口直放,稳定开行赣州至厦门、深圳铁海联运快速班列,推动赣欧(亚)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常态化,将赣州打造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国际货物集散地。
2.深度融入长珠闽经济板块
优化对接长珠闽的区域合作格局,突出重点城市和区域,构建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、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、以厦门为中心辐射海西经济区的开放合作新格局。加强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协作,整合延伸产业链条,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,培育形成优势互补、分工合理、布局优化的产业集群。围绕“北上南下”战略,深入开展“南下”招商,积极推动赣州与深圳、厦门、广州等地干部交流合作机制,积极深化赣州与深圳、广州、河源、厦门、泉州、龙岩等地战略合作。依托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,促进产业组团式转移。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,加快推进沿海高端产业和技术向赣州市转移,提升产业承接水平。加快推进赣粤、赣闽产业合作区建设。
3.密切与港澳台经贸合作
充分发挥港澳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作用,立足香港国际金融、贸易、航运中心,台湾全球代工产业中心,澳门国际会展、旅游中心等独特优势,利用好赣港经贸合作活动、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等平台,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,加强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,着力引进金融、物流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科技创新产业项目。
(二)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
1.积极承接产业转移
加快“两城两谷一带”(即:新能源汽车科技城、现代家居城、“中国稀金谷”、“青峰药谷”、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)建设步伐,围绕“两城两谷一带”主导产业开展招商,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及配套、现代家居、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、生物制药、电子信息、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、基础设施等项目,围绕各地首位产业,打造产业集群。突出新经济招商,把握新经济规律和特点,发展壮大新经济。利用国家振兴赣南苏区和推进扶贫攻坚释放的政策红利,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,建设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。以赣州获批成为江西首个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,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的招商力度,努力将赣州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典范。
专栏3 :赣州市主攻工业首位产业分布情况表 |
|||
序号 |
县(市、区) |
首位产业 |
发展的细分领域 |
1 |
章贡区 |
生物制药产业 |
中成药注射剂、颗粒、胶囊、片剂,肿瘤、心血管、神经系统消炎抗菌化学药及医疗器械 |
2 |
南康区 |
家具产业 |
实木、板式、家具五金、化工、油漆、电子商务、物流、加工贸易 |
3 |
赣县区 |
钨和稀土新材料应用产业 |
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、稀土永磁电机、稀土合金、抛光材料、特种稀土功能材料、稀土催化材料等产品,高精度高性能研磨涂层合金及配套工具、高性能超细和纳米硬质合金、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及工具 |
4 |
信丰县 |
电子信息产业 |
电子电路、智能终端、新型电子元器件、光电、家电、移动通讯、储能电池 |
5 |
大余县 |
稀金谷新能源材料精深加工产业 |
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、碳酸锂动力电池、钴金属及三元材料以及超细羰基铁粉新材料 |
6 |
亚搏体育官方网站app |
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 |
各类玻纤丝、玻纤电子布、增强基材、绝缘基材、玻璃钢加工应用、汽车轻量化玻纤复材应用等产品 |
7 |
崇义县 |
硬质合金应用材料产业 |
地矿工具、装备制造业刀钻具领域的棒材、球齿、涂层刀片 |
8 |
安远县 |
电子信息产业 |
电子音响成品制造及配套元器件 |
9 |
龙南县 |
电子信息产业 |
LED及绿色照明、智能终端、数字家庭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 |
10 |
全南县 |
氟(稀土)新材料产业 |
氢氟酸、氟化铝、氟钛酸钾、氟硼酸钾、海绵钛氟树脂、含氟膜材料、稀土永磁、核级锆铪 |
11 |
定南县 |
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产业 |
稀土氧化物、仲钨酸铵APT、钨粉、碳化钨粉、氧化镨钕、氧化镝、氧化钆、钕铁硼磁钢、稀土金属 |
12 |
兴国县 |
机电制造产业 |
拨叉、压铸铝、轮胎等汽车配件,电动车、电瓶车等新能源汽车、远程控制设备系列产品 |
13 |
宁都县 |
轻纺服装产业 |
服装品牌运营、服装加工兼研发设计 |
14 |
于都县 |
服装服饰产业 |
服装服饰研发设计、原材料贸易、加工制造、品牌建设、产品检测、产品展览、技术培训、仓储物流 |
15 |
瑞金市 |
电气机械 及器材制造 |
民用电线、线缆线束及配套关联产业链 |
16 |
会昌县 |
氟盐化工产业 |
氟化工、盐化工、氟盐化工(烧碱、耗氯产品、耗碱精细化工产品、新型ODS替代品、含氟聚合物、含氟精细化学品、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) |
17 |
寻乌县 |
新型建材产业 |
陶瓷建材(建筑陶瓷、卫生洁器陶瓷、艺术陶瓷及其配套企业) |
18 |
石城县 |
品牌鞋服产业 |
品牌鞋服研发设计、辅助材料生产配套、品牌主营建设 |
19 |
赣州经开区 |
新能源汽车 产业 |
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变速箱制造、新能源乘用整车制造 |
20 |
赣州综保区 |
保税加工物流产业 |
保税加工、保税物流、跨境电商、跨境金融服务 |